在云南騰沖居民、抗戰歷史研究者寸錳家的老宅里,一封曾祖父寸性奇在烽火中寫給曾祖母羅樹勤的絕筆書信抄件,被仔細保存在書柜中。每年清明節,寸錳會重新翻開這封書信抄件,把曾祖父的故事一遍遍講給后人聽。
寸性奇,字念潔,1895 年生于云南騰沖。他少年立志,1909 年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次年便加入同盟會追隨革命洪流。辛亥革命、護國討袁、東征北伐,血與火的征途鍛造了他,1923 年后,任孫中山建立的大元帥大本營少將錄事參軍、中央直轄憲兵司令等職。1926 年,他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 31 軍參謀處長,1927 年任第 34 旅副旅長。
1941 年 5 月 7 日,日軍集結十余萬重兵,動用百余架飛機、數百門重炮,發動了對中條山的猛攻。東線、北線、西北線友軍相繼潰退,唯西線寸性奇部如定海神針,死死頂住日軍的狂攻。
戰至 10 日正午,寸性奇右腿被炸傷,但他看也不看,只管指揮戰斗。在率軍沖鋒中,他胸部與左肩中彈,腰部負傷,已不能行走。營長李振邦見他傷勢很重,請求帶兵守護。寸性奇揮手要李振邦等迅速突圍,說:" 毋以我累。"
13 日晨,中條山的炮火撕裂了黎明,寸性奇以重傷之軀,指揮余部沖出胡家峪。后至毛家灣陣地上,又遭日軍重重攔截,炮火猛烈,奪路不得。寸性奇左腿被炮彈炸斷,血染焦土。深知最后的時刻來臨,他拒絕拖累部下,從容自戕,壯烈殉國,將四十六載的生命,獻給了中條山的抗日烽火。1942 年,寸性奇被當時的國民政府追晉為陸軍中將。
早在戰云密布的 5 月初,他已寫下給妻子羅樹勤的絕筆信:" 受命駐防以來,早已將中條山視為殉國之處,自無所懼者。余戰死于此,正是軍人所應承職責,一生戎馬征戰,能為國戰死,即為余之幸事,可無憾此生矣。"
信中對年近九旬老父的牽掛、對妻兒清貧度日的愧疚,字字錐心,卻更襯托出他為國捐軀的決絕:" 身后撫恤金悉數捐獻國家……吾家本是家徒四壁,汝等度日之難,余何嘗不知,然而今日國難未止,汝等惟有艱苦以度日。"
1986 年 5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寸性奇為革命烈士。2014 年,寸性奇入選全國首批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1989 年,寸性奇將軍忠骸榮歸故鄉騰沖國殤墓園,墓碑由當地特有的火山石鑲砌而成,上刻 " 抗日烈士、陸軍中將寸性奇將軍之墓 " 幾個大字。
寸性奇將軍的一生,是 " 小我 " 熔鑄于 " 大國 " 的壯烈寫照,以己身慷慨赴死,換取袍澤一線生機,以殘軀燃盡,照亮民族暗夜。絕筆信中那 " 無憾此生 " 的平靜與殉國時的坦然,共同鑄就了一座精神豐碑。寸性奇用生命印證:捍衛家國的血火疆場,是軍人的至高榮耀。
(據新華社昆明 6 月 28 日電 記者林碧鋒、趙彩琳)
解放軍報微信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