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T 時報記者 沈毅斌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今年,上海電視節的聚光燈下,除了傳統影視類型外,微短劇也被照亮。這個曾被視為碎片化娛樂的內容形態,正以驚人的速度完成從影視圈邊緣向主流的蛻變。
騰訊視頻以 " 十分劇場 " 樹起精品化品牌;愛奇藝以精品、年輕、創新的內核布局微短劇業務;" 央視總臺 + 央視頻 + 市場 " 串聯起三位一體生態圈,以 " 國家隊 " 角色書寫微短劇故事……這些頭部平臺的策略升級,預示著微短劇行業從流量邏輯向價值邏輯轉變。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副司長楊錚提出,微短劇行業可持續發展要 " 向上提質、向下扎根、向外拓展 "。然而,憑借 " 霸總富婆 " 起家的微短劇,目前仍處于影視圈 " 鄙視鏈 " 的低端,面臨著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
盡管精品化已成行業共識,但在 AI 技術加速滲透的當下,微短劇如何突破 " 短快爽 " 的固有認知?
從情緒到情感再到情懷
女主穿越到 80 年代,通過反擊 " 極品 " 親戚展開復仇;死后重生卻保留前世記憶,憑借智商手撕渣男、小三;霸道總裁對出身寒門的女孩一見鐘情,女孩從此開啟逆襲人生……在短視頻平臺上,大部分微短劇還是以這些脫離現實的內容直戳觀眾爽點,如同一個 " 白日夢 " 調動起觀眾情緒。
" 所謂的爽點,就是通過制造信息差引發觀眾情緒波動,以此激發觀眾付費以及持續追劇的動力。"Content Republic 制作負責人馮祚臨在論壇上表示,這一模式核心在于找到人物底層的共鳴感,可通過性別轉換、疊加年代元素等方式,實現 " 新瓶裝老酒 "。
例如《我在八十年代當后媽》,講述現代女大學生穿越至 20 世紀 80 年代,被迫嫁給帶著一兒一女的養豬場老板,當上后媽的故事。面對親戚的百般刁難,女主用智慧和現代知識巧妙化解,并將親戚逐出家門,最后迎來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結局。
咪咕數媒黨委書記、董事長于航表示,微短劇要在 " 人心紅利 " 的商業化道路上,實現從情緒到情感再到情懷價值的蛻變。
這就需要微短劇從內容到運營模式進行轉變。內容方面,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建議,一方面是要打破單一 " 霸總 " 題材的壟斷,讓寫實年代、刑偵等多元類型涌現,避免同質化競爭。如聽花島制作的《家里家外》,引發了年代創業 + 勵志題材的熱潮。
另一方面可借鑒電影、電視劇的經典選題," 所謂的借鑒不是翻拍或重拍,而是改進當時因成本、技術等問題受限的題材,同時融入時代變化和觀眾需求。"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微短劇從虛無縹緲的 " 白日夢 " 中 " 醒來 ",向現實主義方向傾斜。如周星馳監制的《金豬玉葉》,聚焦網絡詐騙和殺豬盤這一現實問題;《秋天日記》關注女性和家庭議題,展現生活中多樣的情感關系和人生智慧。
UGC+AI
個人短劇時代即將到來
在國產視頻生成大模型陸續上線之時,記者曾提出 " 一人拍一部劇還有多遠 " 的疑問,如今,在 " 融合與共生 ? 微短劇創新與發展論壇 " 上找到了答案。
" 愛優騰 " 長視頻平臺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入局微短劇,無論是用戶流量,還是視頻模式,都有著先天優勢,屬于微短劇賽道的率先入局者。今年春節,小紅書也加入短劇賽道,正式上線短劇頻道。
真正讓小紅書短劇火爆出圈的是,"520" 檔期小紅書首發的一部由新銳短劇廠牌熊和兔劇場制作的虐戀短劇《癡人之愛》。數據顯示,《癡人之愛》上線兩周后播放量已超過 7500 萬次,在小紅書討論曝光量破 2 億,打破了站內短劇紀錄。
另一個 UGC 平臺 B 站去年開始重點發力動畫短劇。據媒體報道,B 站通過 " 充電 " 方式,在今年一季度單月流水突破 1000 萬元。6 月 19 日,B 站推出動畫短劇扶持政策 " 覺醒計劃 ",面向 UP 主、MCN 和動畫短劇相關公司,提供 30% 至 100% 的成本覆蓋、最高 80% 的分成。
當用戶社區與內容分賬體系打通,個人創作者的積極性將被極大調動,而助力個人創作者完成微短劇制作的重要工具便是 AI。
多位影視制作人表示,從劇本創作到后期制作、生成、投流等,幾乎每一個微短劇制作環節都能應用到 AI。不僅可以將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完全展現,讓內容更具吸引力,還可以實現廣告的定制、植入、劇場化等多種 " 玩法 ",幫助創作者更好地實現商業化變現,降低入局微短劇的門檻。
讓微短劇融入千行百業
無論是走精品化路線,還是個人創作者入局,其核心都是為了讓微短劇的內容和題材更加多元化。完美世界高級副總裁曾映雪表示,微短劇不是單打獨斗,而是要發掘更多的產業和社會價值,形成 " 微短劇 +" 產業生態。
今年初,國家廣電總局宣布實施 " 微短劇 +" 行動計劃,除去年已啟動的 " 跟著微短劇去旅行 "" 跟著微短劇來學法 "" 微短劇里看品牌 " 外,還增加 " 跟著微短劇學經典 "" 跟著微短劇來科普 "" 微短劇里看非遺 " 等創作計劃。
2021 年上線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陳延年和陳喬年為革命事業獻身的故事感動無數觀眾。以他們為主角的微短劇《延喬兄弟》也在近日進入啟動階段。央視頻融媒體發展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張慶龍在分享中提到,該劇以革命歷史為題材,用微短劇的藝術形式呈現,將作為總臺的微短劇標桿作品。
3 月舉行的 2025 年網絡視聽精品發布會現場,《三擊掌》《三意社》《翰墨忠烈顏真卿》《火焰駒》四部秦腔經典劇目簽約入駐,正式開啟傳統戲曲藝術與微短劇的跨界融合。西安演藝集團黨委書記李曉燕表示,微短劇不僅是文化傳播的新載體,更是傳統戲曲 " 活態傳承 " 的突破口,讓秦腔跨越地域和年齡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精品化與大眾化道路并不沖突,微短劇正通過 "+ 歷史 ""+ 戲曲 " 等多元融合,讓每一個鏡頭既承載著個人創作者的創意火花,也成為傳統文化破圈、社會價值傳遞的毛細血管。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咪咕 抖音 小紅書 IT 時報
來源/《IT 時報》公眾號 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