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南近日的股價有 " 妖 " 氣。
行情顯示,6 月 24 日至 6 月 30 日,大東南股價迎來連板,累計漲幅達 61.33%;7 月 1 日,早盤再度漲停,隨后開始震蕩下跌。
同花順顯示,大東南股價的這波漲勢與固態電池有關,公司鋁塑膜已能生產固態電池軟包。同時,子公司的新能源金屬化薄膜已形成生產規模??梢哉J為,目前的大東南已成功跨界新能源,并欲借助新能源的發展態勢,實現自身的飛躍。
說到跨界,在大東南的發展歷程中,新能源是最成功的一個,卻不是唯一一個,每每想起那些年無疾而終的 " 新業務 ",都足以令大東南喊 " 痛 "。
大東南成立于 2000 年,于 2008 年登陸資本市場,由浙江大東南集團有限公司控股。主營業務為塑料薄膜及包裝制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涵蓋 BOPET(雙向拉伸聚酯薄膜)、BOPP(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CPP(流延聚丙烯薄膜)等領域。
縱觀大東南上市以來的業績情況,可謂是跌宕起伏:上市當年業績即 " 變臉 ";上市至今有三個財年出現凈利潤虧損,其中最多虧損達 5.68 億元;2018 年至 2021 年凈利潤實現連續上漲之后,2022 年又再度陷入連續下降狀態;今年一季度凈利潤雖有所回升,但金額也僅僅不到 500 萬元。
上市之初,大東南靠著 " 膜 " 類產品打天下,但曾給大東南帶來無限風光的傳統產品逐步地走向衰落,行業市場需求低迷,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從業績上看,彼時大東南凈利潤增長幅度并不穩定。
因此,為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大東南在 2011 年定向增發募資 13.2 億元,投資年產 6000 萬平方米鋰電池隔離膜項目及 1.2 萬平方米太陽能電池封裝材料項目。這也標志著大東南正式觸及新能源領域。
2013 年,大東南成立綠海新能源子公司,推進 3 億 Ah 高能力動力鋰電池產業化;2015 年,擬非公開發行募資 20 億元建設鋰離子儲能動力電池項目,強化新能源產業鏈。
2014 年,新能源轉型尚未能言成功,大東南再度嘗試跨界游戲產業,以 5.63 億元收購上海游唐網絡 100% 股權。
2017 年 7 月,大東南宣布擬收購凱鷹電器 100% 股權,加深其電池領域布局;同年 9 月,公司又增加了收購寧鑫化工 100% 股權,欲跨界化工行業。最終,這兩項收購均未能成行,但卻直觀反映出大東南的野心,以及其獨有的企業經營特點。
一場 " 血虧 " 的買賣
從跨界的領域來看,是哪行賺錢,哪行發展得好,大東南都要過去 " 蹭 " 一下。
新能源不用說,行業熱度至今未降,且已有公司因布局新能源實現了跨越式成長;2014 年前后,中國游戲市場更是大幅增長,移動游戲的爆發令游戲企業躺著也掙錢;2017 年前后的化工行業在生產、效益、出口等方面均表現出積極態勢。
那么,如此多的跨界嘗試,給大東南帶來了什么影響,或者說是產生了怎樣的結果?
新能源先按下不提,畢竟這是大東南唯一堅持到現在的業務,主要看看布局游戲給大東南帶來了什么打擊。
上文提到,為跨界游戲,大東南以 5.63 億元收購上海游唐網絡(以下簡稱 " 游唐網絡 ")100% 股權。公開資料顯示,上海游唐網絡成立于 2011 年,主營移動游戲開發,代表作品包括卡牌游戲《美姬愛作戰》、動作 RPG《惡魔城》、策略游戲《亂戰三國》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購為高溢價收購,彼時的游唐網絡凈資產僅為 2313.69 萬元,而評估值卻達到 5.65 億元,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溢價達 2332%。
在交易進行的同時,雙方還簽署了對賭協議,游唐網絡承諾 2014 年至 2016 年,公司扣非凈利潤不低于 4500 萬、5850 萬、7350 萬元。
彼時,看好大東南布局游戲業務的人并不多,收購預案發布后,大東南控股股東浙江大東南集團在 2014 年 8 月 12 — 13 日減持 1750 萬股(占總股本 2%)。這似乎也為游戲業務最終失敗的結果埋下了伏筆。
一般來說,進行產業跨界,往往都是和自身領域相關聯,或上下游產業鏈、或衍生產業鏈條,才能夠形成資源上的互補。而大東南這樣直接踩過界并購游戲公司的方式,顯然只是讓自己多了一個子公司。
數據顯示,2013 年,游唐網絡實現營收 788 萬元,凈利潤虧損 442 萬元;2014 年一季度營收 1237 萬元,凈利潤 833 萬元,可以看出這個子公司在游戲領域也并非什么佼佼者,能給大東南帶來的利益是可以預見的有限。
最終,與外界預想的一樣,游唐網絡未能兌現承諾,其 2014 年實際扣非凈利潤為 4442 萬元(未達 4500 萬),2015 年僅 5500 萬元(未達 5850 萬),2016 年數據雖未披露,但大東南自身業績已出現嚴重惡化。數據顯示,2014 年至 2017 年,大東南凈利潤分別為 1158 萬元、1530 萬元、虧損 1.86 億元、虧損 5.68 億元。
堅持到 2019 年,大東南以 5750 萬元出售游唐網絡 100% 股權,對比買來時的價格,可以說大東南這筆生意屬于 " 血虧 ",其高估值收購最終成為大東南多元化戰略的最大 " 敗筆 "。
主營產品毛利率為負,新能源業務獨木難支
跨界游戲領域,給大東南帶來的不僅是財務上的打擊,還伴隨著嚴重的 " 后遺癥 "。
2018 年 4 月,大東南披露 2017 年年報,凈利潤虧損 5.68 億元,加之 2016 年已虧損 1.86 億元,公司因連續兩年凈利潤為負,觸發了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的退市風險警示條款。且公司未能在 2019 年 4 月 30 日前披露 2018 年年報及 2019 年一季報,大東南最終被 ST。
2019 年 6 月,大東南集團持有的 5.24 億股股份被司法拍賣,諸暨市水務集團成為新控股股東,新股東入主后,重點推進歷史遺留問題,包括清償占用資金,處置不良資產(游戲業務)等,慢慢幫助大東南回歸膜產品主業,改善盈利能力。
報告顯示,2020 年、2021 年,大東南凈利潤分別為 1.77 億元、2.43 億元,業績回升顯著。但 2022 年開始,公司又再度陷入業績困境,而這或與上文多次提到的新能源有關。
目前,從報表上看,大東南已沒有了花里胡哨的跨界業務,主營產品分為 BOPP 膜(電容膜)、BOPET 膜、光學膜、CPP 膜。據介紹,BOPP 膜(電容膜)、BOPET 膜、光學膜都可用于新能源產業當中,這也是大東南能夠捆綁新能源的原因之一。
但從目前的經營數據來看,4 款產品只有 BOPP 膜(電容膜)能夠成為業績支撐,其他 3 個可以說是經營慘淡。
以 2024 年為例,大東南在 2024 年實現營收 13.25 億元。其中,BOPP 膜(電容膜)營收為 4.85 億元,BOPET 膜營收為 4.03 億元,光學膜營收為 2.69 億元,CPP 膜營收為 1.02 億元;占總營收比分別為 36.60%、30.42%、20.30%、7.70%。
可以看出,在 4 款主營產品中,BOPP 膜(電容膜)與 BOPET 膜是大東南核心產品。數據顯示,2024 年,BOPP 膜(電容膜)毛利率為 35.03%,與其營收規模相差并不太多的 BOPET 膜毛利率卻僅有 1.15%。營收排在第三的光學膜毛利率則更夸張,為 -14.58%,營收最少的 CPP 膜毛利率稍微好點,但僅 3.09%。
大東南能夠捆綁新能源的原因之二,是其子公司寧波萬象在 2023 年啟動了啟動 " 年產 1200 噸新能源金屬化薄膜及電容器測試中心項目 "。截至 2024 年底,該項目的新廠房還在建設當中,今年 6 月建設完成。
大東南相關負責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建設測試中心的最終目標是,通過三年的努力,通過原料及電容的大數據分析,使用定制的原料、定制的設備,完成對國外頂尖電容薄膜廠商的 " 彎道超車 "。
值得注意的是,從 2011 年開始布局至今,新能源雖未像游戲一樣嚴重拖累大東南的發展,但也還未有過多的利潤貢獻,沒能成為公司的又一項業務支撐。
目前,大東南的整體利潤收入徘徊在 2000 萬左右,還不如上市之前。17 年上市歷程,對大東南來說只剩 " 蹉跎 ",但卻留給行業一個跨界的反面教材,時刻提醒著后來人 " 投資應理智,跨界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