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老同學卻連連唉聲嘆氣,告訴我他女兒考了 627 分。
呃 ~ 中考滿分 650 分,627 分很高了啊。
但是老同學告訴我形勢不一樣了。往年這個分數確實是能穩進我們這兒最好的高中的,但今年就有點難說了,高分的考生太多太多了,她們班上 630+ 的都有一大堆。
于是我默默打開本地新聞看了看,果然,放眼望去,科學滿分(160)、社會滿分(100)的比比皆是。
雖說從網上的一些分析來看,今年中考普通分高的原因一方面是打分比較寬松、一方面是考題比較基礎,但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在于,現在的學生都太卷太卷了 ~ 咬死每一分不放手,才會有一大波的高分段考生。
于是也有越來越多的爸媽開始給孩子考慮放棄考普通高中,走職業教育的路子,他們覺得回歸實際,對于 " 靜不下心來讀書 " 的娃來說,或許是一條回報率比較高的選擇。
我們號的媽媽可能還有五六年才會面對中考,但一定要對這些大環境的變化和相關的政策信息有敏感度。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三聯周刊去湖南長沙的一所職高實地采訪拍攝的紀錄片《我的人生,職高開局》(想看的可以搜索 b 站的 " 三聯生活實驗室 ")。
上職高,是人生中 " 最壞的選擇 " 嗎?
這所職高,從去年開始,竟出現學生通宵排隊報名的盛況。今時今日的職高和職高學生,或許和你記憶中的并不一樣了。
就算不在考慮范圍內,我們也能從中看出一些新苗頭。
所以一群孩子們說在學校特別的快樂時,給到我們的沖擊還是非常大的!
由于不用和普高生在同一條賽道跑競爭,這些職高里的學生們的課余生活顯然要豐富很多。
他們在學習之余,還可以在校園里認領自己要照顧的樹。
比如學校里有心理老師,老師帶著學生把壓力寫進劇本里,自編、自導、自演成心理劇,在直視這些情緒后,壓力也就得到相應的釋放了。
同學間的關系也會因為頻繁的校園活動而更緊密一些。
如今很多人已經開始明白,人生選擇,放在長遠的人生道路上來看,不存在哪個更好哪個更差,因為人的一生要過得幸福與否,最相關的還是自身的思想和喜愛。
高分進入高中、再順利進入好大學,確實是傳統來說的好路子;可如果硬是要卷并不適合自己的賽道,成為襯托尖子生的那個 " 分母 ",那就是另一個答案了。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講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健康的乞丐比生病的國王更幸運。"
孩子能在安全的環境里待著,還沒有泯滅學習的熱忱,這對一些家庭來說,就是幸運。
當然,只是 " 感受到快樂 " 是遠遠不夠的,學不到獨立生存的本事也是一場空,未來有沒有前途才是大家最關心的點。
三聯對路人的采訪也說明,大眾一直以來對職高是有成見,就是怕出來就毀了。
有的覺得他們 " 打架特別厲害 ";有的覺得他們是 " 比較有個性的小太妹 ";有的覺得他們都是混日子的。
" 所有的人都能上高中,完了以后,所有的人都可以進大學。然后根據你的特長選擇搞科研或者搞職業。"
真實拍攝下的職高要比大多數人想象中的陽光很多。
首先來說,有部分學生并不是分數不夠才來到的這里。有位藝術生就是因為家里條件不行,走 " 普高 - 大學 " 這條路線的話,家庭負擔不起,所以才到這兒。
他內心是有想法和追求的。
" 我初中沒有努力學習,所以沒有考上普通高中。如果我還不努力的的話,那我又會被高考篩選出來了。"
能有這份認知,發揮的主觀能動性也會多一些。
職高的文化課和專業課是齊頭并進的,采訪中提到了一位學會計的學生,進入大學后,發現課程已經學過一遍了。
這就比普高上來的學生上手快很多。
2024 年出臺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里對職業教育的描述占了很大篇幅。其中有一個很大變動是,把之前的就業為導向改為以升學與就業并重為導向。
拿水產養殖專業來說,校長舉了個例子,
" 中職只會告訴你怎么樣這些水產生物,高職告訴你怎么把它利益最大化,本科會教你培育新的物種。"
跟本科教育相比,它更重視實操。這點對找工作來說肯定是個優勢。
紀錄片看到最后,我特別想說一個我現實中認識的朋友,這個姑娘就是在職業高中里學的園林景觀設計,再通過專升本拿到了大學本科文憑,畢業兩年后進入了一個大型建筑集團,工作第三年就做到了這家集團的中層管理,手下帶著十來個組員。
按說她的學歷在這樣一個單位肯定是墊底的,但她身上有兩個很突出的特點,也是她受領導器重最主要的原因:
一個就是很能扛事兒,另外一個就是很會解決問題。
她和我說,她很感謝在職業學校的這段經歷,當時在學校的時候并不覺得有啥,進了大學才發現,周遭的同學實操能力都比她差了好大一截!所以大家真的對職業教育誤解太深了。
職業教育其實就是和學術教育錯開競爭賽道,這些職高的學生能提前 3 年學一門走學術教育的孩子不愿學的技術,反而更能贏得競爭優勢。
說到底,人生哪有絕對 " 好 " 與 " 壞 " 的選擇,當一個人選擇熱愛的事業,能自食其力,并且充滿成就感,這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