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恰逢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劇變,全球化越來越活躍,尤其是東亞在世界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由費孝通先生、日本的中根千枝教授以及香港的喬健教授牽頭,邀請東亞,尤其是中日韓的學者 " 再發現 " 亞洲,特別是 " 東亞 "。
在這場會議中,費孝通在閉幕式以 " 添說幾句話 " 為主題進行演講時,提出了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 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十六字箴言。
"(會議期間)費老向我們這些中青年學者表示,你們是下一代的人類學家,應該合作互信,建立東亞的人類學研究。" 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韓國首爾大學終身教授、國際著名人類學家金光億向記者回憶。金光億長期關注中國農村,尤其是山東省農村的社會變遷。
作為一名人類學家,金光億向記者表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不是費老的發明,而是人類學追求實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論。費老通過漢字將其更美麗地表達了出來。"
他向記者介紹," 各美其美 " 指的是每一個國家、民族或社會都有自己的一種好的文化,從相對主義的觀點出發,我們應該承認并尊敬每一個民族的文化。" 不要主張自己文化的唯一論或文化之間的等級化、差別化。"
" 美人之美 " 是一種研究方法,是一個通過了解他者的文化發現自我文化的方法和過程。在文化交往過程中,要理解其他民族好的方面。
" 美美與共 " 是每個文化雖然不同,但被承認、共存而統合的狀態,也是一種能實現互相尊敬,平等交流的狀態。
" 天下大同 " 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即一個全世界的文化都能夠實現 " 和而不同 " 的文明和文化的大共同體。這里說的天下不是一個唯一的文化文明體制,而是不同文化一起建構的世界,即文化多樣性的共同體。" 大同 " 是全世界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互相尊敬、交流、包容的狀態。
他說,現在很多國家或者民族之間難以做到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一方面是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幾乎每個國家都在集中強調經濟發展和物質,忽視了文化上的建設 ";另一方面是因為全球化帶來了人口、文化、資本、技術、信息和情報的快速流動、互相接觸,對原有的、封閉的文化單位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分裂。總的來說,大家缺乏對異文化的溝通能力和成熟態度。
金光億從中國的儒學傳統出發,建議在文明交往過程中學習儒學的包容性。
"《論語》里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跟我的文明不一樣的‘三人’,這里面一定有我可以學習的,不是只跟自己文化里的人對話。" 金光億說。
以下是訪談實錄(有刪改)
經濟觀察報:費孝通于 1990 年提出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 的文明間交往的十六字箴言,當時的背景是怎樣的?
金光億:1990 年費老剛好 80 歲。為了慶祝費老的生日,費老在 LS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學妹,日本東京大學的中根千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喬健教授在費老的同意下舉辦了一場國際學術會議,有 20 到 30 人參加。雖然稱作 " 國際 ",但實際上集中了專門研究 " 東亞 " 的中國、日本、韓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的教授。
當時世界的變化很大,特別是亞洲的崛起。馬克思 · 韋伯在《儒教與資本主義》中提到,儒家文明下是不能發展資本主義的,但韓國、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區都有儒家傳統,經濟也很發達,所以學術界對亞洲的價值觀、亞洲文明很感興趣。
我們講 " 再發現 " 亞洲,是因為此前亞洲一直是被西方中心主義批評的對象。我們當時希望有一種新的研究,不只是研究經濟問題,還要研究文化,尤其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這里面,核心是人類學。
費老在閉幕式上講了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些是人類學的基本哲學思想和方法論,費老通過漢字將其更美麗地表達了出來。這里我們說的 " 美 ",含義就是 " 文化 "。
" 各美其美 " 是一種 "Truth"(事實),每個國家、民族、社會都有自己的一種好而合適的文化,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對象。對于別人的文化需要持有一種客觀的態度和相對主義的觀點,同時要去除自我中心主義。
" 美人之美 " 是一種研究方法。第一個 " 美 " 指的是 " 理解 "," 人 " 指的是 " 他者 ",第二個 " 美 " 指的是 " 文化 "。總之,要理解他文化的美。這里我們需要理解各個文化因素的意義和功能,追求整合解釋的能力。這也需要互相比較理解的方法和過程,通過這個方法和過程,我們才能夠合理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或者發現自我。因此,我們也可以這么理解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即如果要理解自己的文化,要先理解他者的文化,通過這個方法和過程,我們才能發現和判斷自己的文化。
1996 年,我跟費老在北大開設第一屆《現代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講習班》的時候,費老又提到了 " 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指通過了解別人的文化,了解自己文化的價值,確立對于自己文化的意識和評價能力。
我們美別人的美之后,又發現了自己的美。最后,各個社會文化組合在一起,就是 " 美美與共 "。
" 美美與共 " 就是由不同文化來構建一個具有文化多樣性的和平生活共同體的哲學、態度、方法和實踐。在 " 美美與共 " 中,我們才能互相尊敬、學習,再造更美麗的文化。" 美美與共 " 要克服自我中心主義和文化唯一主義,開放而包容他者和他們的文化。通過共同交流、互相尊敬和分享啟發,再造自己的文化。文化能力就是這種包容能力。
" 天下大同 " 是最后大家追求實現的理想。這里的 " 天下 " 是不同文化一起構建的人類共同體," 大同 " 是全世界文化都能平等交流學習的環境,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境界。
目前我們面臨的是如何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保障人類的尊嚴和安全問題。多樣文化之間的對話交流而追求共生共存的價值和智慧是實現天下大同的核心動力。
在費老的這個十六字箴言的指引下,參加 1990 年的國際學術會議的不同年齡的東亞人類學者和社會學者才重新建立以推進文化對話交流為目的的人類學哲學和方法。我很高興看到今天在亞洲,這個十六字箴言已經成為建設為人類再造新文明文化共同體的教示。
經濟觀察報:現在世界地緣政治關系緊張,很多國家之間難以實現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你怎么看待現在文明之間的關系?
金光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名義下,全世界經歷了激進而巨大的變化。為了推進現代化,(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強調經濟和科技,都在互相競爭,而且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這樣,一方面放棄了人文價值,即文化;一方面放棄了邁向國家之間共同繁榮和共同生存的努力。以國家競爭力為主的發展很容易引起自國中心主義與霸權主義傾向。隨著這些政治環境的變化,大家漸漸喪失了 " 連帶感 ",而強化了互相排斥的意識。
全球化帶來了大量的人口、文化、資本、技術、信息的跨國流動以及思想和生活方式上根本性的變化。20 世紀末后的現代時代,我們才發現以前我們熟悉的一個同質文化體系的國家社會已經變成了多民族、多文化的社會。全球化也漸漸表現為一個由西方文明和體制來掌握全世界的理念和過程。
但是,大家還沒有準備好應對這些變化,因此在豐裕中感受到貧困,在進步中感受到落后的矛盾成為越來越深刻的現實,互相的不信任和排斥越來越多。超越國家的開放時代帶來了繁榮,但也帶來了新的沖突和矛盾。在這個狀況下,我們更加認識到互相理解、追求共同價值的必要性。因此,大家也開始自覺地探索 "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 的理念和實現方法。
經濟觀察報:是什么影響了開放帶來的不同結果?
金光億:真正的問題不是在于開放和接觸交流本身。問題在于我們沒有充分訓練文化包容和交流能力。我們應該先通過比較研究別人的文化,正如費老說的 " 美人之美 ",探討怎么可以互相鏈接交流和共享,正如費老說的 " 美美與共 ",從而提高和而不同的思想和實現。
經濟觀察報:怎么理解 " 充分訓練文化包容和交流能力 "?
金光億:費老提出的比較理解文化和文明的能力非常重要," 美人之美 " 就是指比較。通過與他者文化的比較和理解的訓練,我們才會具備互相交流學習并改革自己的能力。
經濟觀察報:所以未來的全球化應該是文化的全球化,而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
金光億:以經濟為主的價值觀是一種物質萬能主義和在這種物質欲望刺激下的利己主義。我們很容易忘記人文價值和人的尊嚴。
全球化是指全世界不同的人和國家融入同一個政治或經濟體制。經濟全球化是指各國經濟體系按照同一體制運用的理念。但我們說的 " 天下大同 " 是大家尊敬并分享不同文化的現象和方法。因此,文化的全球化應該是包容文化多樣性的全球化。通過文化的全球化運動,我們才能夠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平等享受高質量的人文生活。
雖然現代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但貧困饑餓仍然很普遍。新科技發展很快,但全球性災難,包括新的疾病、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災難和對環境資源的破壞仍在持續發生。我們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應對這些意外。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發現 " 人 " 實在是很脆弱的存在。全球人類共同面對的最嚴重而迫切的問題是怎么確保人的生命安全,怎么保障人的生存條件和尊嚴。經濟和科技當然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功能性手段。但是,更重要的是全球各國和人類需要認識到共同協作的重要性。為了構建文明之間的共同應對機制,我們需要搭建一個文化交流和互動的人文平臺,這就是文化全球化。
經濟觀察報:在經濟全球化中,參與者可以賺錢。文化全球化中,參與者能獲得什么?
金光億:經濟能保障物質條件,基于此,有些人主張文化也是一種產業并探索把文化作為旅游觀光產業的一種資源。但是,文化絕不僅僅只是如此,文化是實踐文明的手段和方式。" 美美與共 " 不僅僅是游客的交流,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溝通、了解、交流的一種持續性狀態。通過參與文化全球化,大家能夠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共享能力。在這種文化能力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經濟觀察報:在文化全球化中,儒學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金光億:為人類的未來,我提議現在應該建立一個新的解釋儒學的視角。傳統儒學側重于完成個人的道德修養,更多追求的是個人的內在修養。自我和他者,或者已和人,或者君子和小人的分類和對立是基礎。但是,在現代世界里,我們應該更關注到自我和他者的互相聯結的關系以及人和外部世界的結合關系。從所謂 " 文明 " 的自我和所謂 " 非文明 " 的他者對比到自我和他者的結合。
《論語》里講,"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就是講與我的文明不一樣的 " 三人 " 一定有我可以學習交流的優點。" 三人行 " 就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學習的行為過程。
《中庸》講,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這里的 " 知 " 是指對文化多樣性的認知、比較理解和溝通的能力。通過這個能力,人們能建立文化自覺。" 仁 " 是指對他文化的包容能力。" 勇 " 就是建設文化共同體的實踐行為和過程。
在這里我們還要想起《禮記》的 " 天下為公 " 的意義。所以我希望開發儒學內涵中的文化包容力和擴大文明文化交流的動力。我經常說, " 關懷他者,包容世界 " 就是儒學 " 仁 " 的核心。
我覺得中國的優秀傳統之一就是包容性。幾千年歷史過程中,中國在自己文化文明的基礎上吸收學習外來的文化文明,再造或創造了新的文明文化,才成為不斷發展的中華文明和文化。因此,開放性與包容性是中華文明文化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