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數字化,不只是從線下搬到線上,更是服務模式的重建。從 " 抵押擔保 " 為條件,到用數據驅動做風控;從銀行決定產品,到客戶驅動創新,金融的邊界,正在被時代改寫。
尤其是在小微企業的經營上,傳統金融的節奏往往慢了半拍,說不通也聽不懂。這也難怪,體量小、節奏快、波動高,他們的確看起來不符合信貸標準,但卻不代表沒有信用。只不過,他們太久沒被 " 看見 "。
傳統金融的授信方式整齊劃一,反而難以穿透真實復雜的生意現場;小微企業想被理解,靠的不是報表,而是被 " 讀懂 "。服務與需求之間,隔著一段說不清、來不了的距離。
而過去十年,數字化銀行的崛起正在拆掉這堵墻。用數據當資產、模型作風控、系統連服務,把看不見的小微變得有跡可循。不設網點的銀行,卻在服務這件事上,把看不見的小微經營業主,了解得更深、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厚重。
尤其是在萬物皆 AI 的時代,數字化銀行可以是一套風控系統看,更可以是一行代碼,甚至是一塊屏幕背后的 AI 判斷。然而,如何運用 AI 切實賦能成千上萬的小微企業?
被 6800 萬小微經營者信任了十年的網商銀行,正是這場變革的代表。
文丨財經觀察站
作者丨白鹿
十年堅守 " 真功 ",金融更輕、服務更重
數字化銀行 " 輕 " 的是形式與負擔," 重 " 的是科技通往普惠金融的路徑。它不是復雜的融資結構,不是壓在頭上的利息公式,而是一個能看懂生意、能扛事兒、能搭把手的 " 伙計 "。
這種理念的踐行,始于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2010 年 4 月 13 日凌晨 1 點 30 分,杭州。淘寶賣家王文強刷到后臺一個新入口," 訂單貸 "。出于好奇,他點了進去,輸入 1 塊錢。1 分鐘后,錢到賬了。這 1 塊錢,少到利息可以忽略不計。但它的價值,無法計算。
這是數字金融史上的第一筆貸款,也是網商銀行(當時是阿里金融)的第一筆貸款,從此改寫了一個時代,100 萬以下的小微企業,第一次被金融機構 " 看到 "、服務到。
這背后,不是冷冰冰的算法,而是剛過十歲生日的網商銀行對金融的不同理解。
根據艾瑞測算,2021 年末,1.03 億戶的 " 小店 " 中僅 21% 獲得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低于小微企業法人機構群體的 26%,還有 44.8% 的 " 小店 " 群體有貸款需求卻未被滿足。
網商銀行為此推出 " 大山雀 " 系統,用遙感衛星看田地長勢,再疊加政策、產量、歷史銷售記錄,精準匹配信貸產品。基于此,16 類農作物有了數字身份,181 萬農戶的辛勤汗水變成了金融 " 活水 ",讓身處農村的小微經營者也同樣被 " 看見 "。
在產業鏈條中,像李網這樣的經銷商也曾面臨獲取金融服務的困境。他 2006 年起就是一家乳制品企業經銷商。每年中秋和春節前夕,都要飛 1500 公里去內蒙古,只為拿一筆幾十萬的備貨貸款。因為當地銀行要求,他必須當面拿到品牌總部的經銷合同,才肯放貸。
不同小微群體面臨的不同痛點,網商銀行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案。多年來,他都是這樣去辦貸款,靠房產抵押,哪怕產業干得再扎實。直到網商銀行的 " 大雁系統 " 上線。這個系統,讓李網們不再是一串模糊編號,而是能被獨立識別、獨立授信的小微經營者。
網商銀行的服務,是讓 " 重 " 更有分量感。通過 AI 畫出更清晰的信用畫像,產業鏈金融的服務覆蓋率也從 30% 提到了 80%。現在,李網們不必再遠赴他鄉。而中國的產業鏈,也因此飛得更高、更穩。
十年下來,網商銀行用更輕的金融模型,做出了更有重量的服務承諾。這不是一時熱情,是實打實地幫助了小微的經營成長。而在解決了看得見、貸得到的基礎問題后,網商銀行發現,小微企業的成長還需要更智慧的 " 引路人 ",于是,讓 AI 做千萬小微的 CFO 服務應運而生。
下一個十年,成為千萬小微企業的 CFO
在大企業,CFO 是左手財務、右手戰略的人;而在小微企業,CFO 的角色往往由老板兼任,有時連 Excel 表都顧不上填完。
但現在,網商銀行要用 AI 成為千萬小微企業的 CFO,讓每一個小微商家,都擁有自己的 "CFO"。這不是掛在 PPT 上的概念,而是一項正在扎實推進的計劃。
" 在全世界,優秀的 CFO 都是稀缺品,只有大企業能夠擁有,小微企業不可能請得起。但是,在 AI 時代,讓小微企業也擁有一名 CFO,是具備可能性的。這是網商銀行未來 10 年要去往的方向,舞臺很大,探索才剛剛開始。" 在日前舉辦的十周年分享會上,網商銀行行長馮亮提到,這套系統,已經在一些小微企業運轉起來。
一家生產高溫尼龍材料的小企業,網商銀行 AI 識別之前,這家企業只有基礎信息,如成立于 2017 年,年收入約 1000 萬元,是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擁有 12 項專利。
AI CFO" 上場 " 后,基于產業鏈圖譜,識別出其產品用于新能源汽車,最終供應某車企絕緣層。通過與企業主智能對話、材料讀取、廠區視頻分析,進一步洞察其生產規模與設備先進性。
不僅如此,網商銀行 AI CFO 還結合票據合同解析,發現其新增 300 萬訂單;并借助時序大模型,精準掌握其回款周期、支出高峰與出貨節奏,實現對企業經營狀態的 " 讀心 "。
但這還沒完,AI CFO 還能看得更遠。它定位企業身處新能源賽道后,開始分析行業景氣度、政策走向、競爭環境,甚至對標行業頭部,評估企業發展空間與潛力邊界。
網商銀行 AI 做的,正是 CFO 才會做的事。這種貼身服務,不需要走進物理網點,卻也衍生出 AI 時代的新服務形式。
如果說尼龍廠的案例展示了 AI CFO 在單一制造領域的深度應用,面對多業態、多節點的經營實體,如連鎖店管理,也有用武之地。
開店的老板希望銀行能一站式處理多門店、多平臺的收款,還希望銀行能幫他統計分析,哪個門店生意好,營銷預算怎么分配,有什么好的營銷舉措,如果想開新店,去什么區域布局。這時候,網商銀行的 AI CFO 貼身服務,或許能成為生意參謀。
這不是對未來的幻想,而是 AI 正在解鎖的現實應用。這種深度認知能力,正在多個小微經營場景中落地生根。
小微企業的招投標,周期很長,需要研究投標項目、分析自身競爭力、撰寫投標文書;如果中標,要寫合同,要融資。這一過程中,要是有一名 CFO,就可以為其提高效率。這是很多小微不敢想的理想狀態,卻正在被網上 AI CFO 一步步拉近。
6800 萬小微,十年信任串聯下個十年
在馮亮看來," 要做大如此強大的認知,在過去難以想象,但未來,讓 AI 的認識水平,能接近一位商學院畢業的高材生,甚至有從業經驗的 CFO,并非天方夜譚。" 網商銀行已經開始探索建設 AI 化的小微認知平臺,這些圖景正逐步實現。
而無論是基礎的信貸服務,還是 AI CFO 這樣的深度經營支持,其生命線都建立在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堅實的信任之上。過去十年,正是這份信任,有 6800 萬戶小微經營者,在一家沒有網點的銀行里,找到了自己的 " 關系 "。不是一次性信任,是一次次驗證后的靠得住。
數字金融不是替代人,不是沒有網點就不能提供金融服務,而是讓服務抵達那些原本不會有服務的地方。從訂單、倉儲到種植、回款,數據成了最真實的經營證明,算法成了最懂風控的 " 老賬房 "。這一切,不是花哨的 AI 營銷詞,是一點點扎根出的 " 硬功夫 "。
很多老板第一次拿到貸款,不是在柜臺,而是在深夜關掉卷簾門后網商銀行的 "310" 模型里,3 分鐘申請,1 秒鐘放款,0 干預。這種被小微廣為稱贊的 "310" 不是巧合,而是算法跑出來的信任軌跡。
云南的果農、山東的汽修店、浙江的直播電商、廣東的五金小作坊,這些微小的經營者撐起了中國最活躍的基層市場,也構成了網商銀行 6800 萬客戶的真實圖景。
他們之間沒有客戶經理,但建立了一種叫 " 默契 " 的金融信任關系。不是因為情懷,而是因為網商銀行的風控機制根植于信任積累。也正因為這種陪跑式金融服務,讓網商銀行與小微企業以信任串聯下一個十年。
6800 萬用戶不是結果,而是一個新起點。因為真正的信任,不是第一次給你錢,而是下一次你還會回來,這就是網商銀行走到今天的底氣。
不是所有創新都熱烈,但真正的改變,往往靜水深流。十年來,無數小微經營者的身邊,多了網商銀行這樣一個沒有網點卻重視服務的金融陪伴。
它能識別一張訂單的經營價值;沒有話術,卻能理解一家作坊的增長節奏。它不靠人情,也不靠形式,靠的是對小生意真正看得懂、跟得上、撐得住。
而在 AI CFO 開始服務小微企業之際,馮亮卻說,"AI 的使命,不是替代人,而是創造增量價值,上千萬小微企業過去請不起 CFO,如果因為技術進步,他們也有了 AI CFO,生意做得更大更好,這是社會的增量價值,我們相信,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是通往金融服務平權的階梯。"
結語
十年前,是一筆一塊錢的貸款,拉開了服務小微的序幕。十年后,是一整套從認知到決策、從服務到陪伴的 AI CFO 系統,重新定義銀行的邊界。
變化不在某一個節點上爆發,而是在無數次點擊、對話、流轉中悄然完成。6800 萬小微企業,選擇了不靠網點、不靠抵押的創業路。而這條路,也正是網商銀行用十年時間踩出來的路。
未來,還有更多路要走,也還有更多信任,正在路上。十年之后,值得回頭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