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你最不能離開的是什么?
比起一個不甜的西瓜,信號不好的 WIFI,動不動就來咬一口的蚊子,夏天最讓人難受的可能是一臺發臭的空調。
最近,朋友家就遭遇了史詩級打擊,空調變臭了。。。
甚至江湖上還流傳了一條 " 空調設置到 26 ℃,就會變臭,25 ℃就不會 " 的神秘傳說。
本以為這就是生活中的經驗科學,可等去網上搜了下之后,才發現這可能并不是假的。
甚至早在 2019 年,格力電器(鄭州)有限公司中級工程師解偉等人就曾發表過一篇《空調熱交換器出現出風異味的原因與防治方法研究》。
理論上,新空調并不會有什么臟了、發霉了的問題,但還是會腥、酸、臭。。。
而且,大部分投訴普遍都是在 " 送風 " 模式下出現的。
于是,研究者利用樣機做了測試,他們把空調的溫度設置在 16~23 ℃運行 30 分鐘,隨后調整為 " 送風 " 模式,在 25~28 ℃運行 5~20 分鐘。
還真就出現了異味。。。
這里需要額外和大家說一嘴,我們查了很多資料發現,這篇分析空調酸臭味原因的論文后來已無法公開查閱,但在原雜志的在線目錄上還能查到這篇文章。
所以,這個親水鋁箔是啥東西,空調上就非要用嗎?
這就不得不從空調原理開始給大家嘮。
我們都知道,空調其實本身并不制冷,它只是大自然熱量的搬運工。
當需要加熱的時候,把外面的熱量搬到室內,要降溫的時候,把室內的熱量搬到室外。
在這個流程中,就要涉及到空調四小龍: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以及蒸發器。
冷凝器可以看做是空調的汗腺,能幫助壓縮機排出的高溫高壓制冷劑冷卻并液化,從而釋放出熱量。
而膨脹閥相當于一個歸零基站,制冷劑能在這里再次恢復普通形態,做好下次進入壓縮機變身超級賽亞人的準備。
蒸發器主要是從室內吸收熱量,使制冷劑蒸發成為低溫低壓的氣體,從而實現制冷和排濕。
在這個蒸發器上,以前常常用光鋁箔制作的換熱翅片,畢竟鋁價格便宜、導熱性也不錯,但問題就是用久了以后,光鋁箔表面容易腐蝕、或者氧化生成白粉(前兩年不少車企就遇到過空調噴粉的事故)等缺陷。
這個親水鋁箔就是鋁箔經過脫脂、水洗、干燥等處理后,再涂上一層防腐性涂層和親水涂層。
它的好處是表面具有較強的親水性,能使空調熱空氣中的水分在換熱片上凝結的水珠順著片材向下流走,避免因換熱片之間的水珠 " 搭橋 ",影響換熱器的通風效果,最終導致空調不給力。
表面這層藍藍的鍍膜就是親水鋁箔
目前,親水鋁箔常用的涂料搭配往往是環氧樹脂為底,丙烯酸樹脂為面。
丙烯酸樹脂其實就是由不同的丙烯酸類單體合成的,常有著刺激性氣味和臭味。
即使這個過程還有有少量丙烯酸類單體殘留,但只要涂層工藝設置合理,操作規范,在后續的進一步處理過程中,這些殘留的單體也會被搞定,那么親水鋁箔就不會發臭。
但如果涂層材料不合格或者制作工藝不當,導致涂膜沒有完全固化,親水鋁箔涂層就成了 " 臭味窩 " 了。
那為什么是 26 ℃容易觸發這個問題?
道理也很簡單,因為 26 ℃是一個空調比較容易達成的室溫。
這時候換熱片不再制冷,導致表面溫度升高,涂層表面的水分就容易被蒸發吹向房間,也就把各種酸臭味吹到我們鼻子里了。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明明買的是新空調,也會發臭。
最快捷搞定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把空調溫度設置低一點,讓空調壓縮機一直在工作,用電費擊敗臭味。
可除了新空調發臭,大家遇到更多的是老空調發臭。
特別對不少朋友來說,家里的空調本來不臭,結果洗完后反而變臭了。
其中罪魁禍首就是所謂的空調清洗劑。
現在網上到處可見一些廉價、劣質的空調清洗劑,或者一些非專業的空調清洗服務,他們為了追求立竿見影的 " 清潔效果,可能會用帶強烈腐蝕性的化學品,從而破壞本來沒問題的親水鋁箔涂層。
咱們也去了一些網購平臺看了看,發現大部分空調清洗劑都沒有標注成分構成,問客服也只會含糊地說句 " 清洗劑 "" 表面活性劑 "。
因為幾乎所有的空調清洗劑都在主打便捷,也就是你往散熱翅片上噴完清洗劑后,就能當甩手掌柜了。
不然,即使是安全中性的清洗劑,如果長時間留在翅片上,也容易成為異味來源。
而且,這些清洗劑還可能慢慢滲透并影響涂層,一旦涂層被破壞后,原本的親水鋁箔就變成了普通鋁箔。
這么一來,鋁箔表面被腐蝕后變得粗糙不平,冷凝水珠更容易 " 掛 " 在翅片之間,難以排出,這依舊容易導致發臭。
當然了,咱的意思也不是說,只要你家空調發臭了,就一定是親水鋁箔的問題。
大多數情況下,家里空調有異味,大概率還是里面積塵太多發霉發臭了。
只是說,如果真要洗空調,咱建議還是把專業的事給專業的人來做,省的最后吃力還不討好。
撰文: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