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地價 20 萬元的車,我 13 萬元拿到手,15 萬元售出,扣掉成本,每輛至少能賺 1 萬元。" 靠二手車交易為生的老詹,這樣的信息讓他在年初做了個決策:進貨,7 輛!
更何況這些新能源車無限接近 0 公里,也是如今被熟知的 "0 公里二手車 "。
5 月 23 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一場訪談中稱,行業有一種怪象叫 "0 公里二手車 ",即新車上過牌照后當作二手車銷售,在懂車帝、瓜子、閑魚等線上平臺,有數千家公司在銷售 "0 公里二手車 "。
幾天后,據《人民日報》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召集車企和相關行業機構等開座談會,規范整治 "0 公里二手車 " 亂象,同時引導二手車出口。
這是汽車被發明出來后的 140 年,"0 公里二手車 " 首次在汽車市場上攪起的軒然大波。
漣漪開始擾動老詹,他囤著的 0 公里車價已經調到 12.8 萬元,比入手價還跌了 2000 元,他開始把剩下的 3 輛車稱作 " 祖宗 "," 現在哪怕是 12 萬元,只要能送走,都好商量。"
這個在二手車市場里摸爬滾打了 20 多年的老詹,終于給自己立了個規矩 —— 以后絕對不囤那些 0 公里二手車。
一、誰的搶手貨?
雖然 0 公里二手車的概念是上月末炒熱的,但在二手車市場,"0 公里二手車 " 并不新鮮。
和老詹在同一個市場討生意的車商們,更愿意把它們稱為 " 準新車 " —— 這是避免具象的 0 公里,會引發監管和售后糾紛。
依照這一標準,"0 公里二手車 " 在業內的共識是:行駛里程在 0~1000 公里內,但手續齊全、名義上已成為 " 二手車 " 的車輛(以下簡稱 0 公里車)。
那臺保時捷除了讓他賺了 3 萬元,還讓他在車圈站穩腳跟。
他記得那時候的二手市場,傳統能源的 0 公里車是受人青睞的小眾玩物,有錢的賣家會因為各種原因,出掉剛剛入手的車。對車商而言,這類車利潤高、出貨快,可遇不可求。
但把 0 公里車帶入市場的,是近幾年供給的變化。
最近幾年,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大量涌入二手市場。公安部 2024 年初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度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 4.35 億輛。其中,自 2020 年以來,全國二手汽車交易登記量已連續 4 年超過汽車新車上牌量。
二手車交易量首次超過新車上牌量,二手車成為汽車消費的重要增量。
這改變了大眾買車的偏好。" 原來大家信奉‘買新不買舊’,后來變成‘有車就行’。不少品牌 4s 店開始推出官方二手車,所以很少有人再看過幾手了。" 老詹說。
二手市場興起的那兩年,他的庫存保持在 40 輛左右,新能源車占了其中的 10%,平均一輛的出手時間是 10 天左右。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購買新車,尤其是新能源車。即便在補貼政策支持下,一輛車往往需要十幾萬元起步。
這時候,0 公里車成了一種折中選擇。用老詹的話說:錢和面子,在它面前都有保證。
其一是這些車可以省下購置稅、保險溢價等,落地成本至少能便宜兩三萬元。
而對于這類車的主要消費群體,不論是剛畢業的年輕人、在外務工想風光回鄉的中年群體,還是將車作為生產工具的司機,都能兼顧成本和體面。
另一位在上海從業許久的車商楊新威的經歷,佐證了老詹的判斷。
他還補充,尤其是前兩類人群,準新的新能源車不僅外觀看不出使用痕跡,而且還不影響上牌過戶。在三四線縣城,開一輛滬牌新能源汽車,還有一些上進和精英的意味。
那個風生水起的市場發展到今年,老詹說買 0 公里車的年輕人明顯少了,那些年輕群體選擇了更理性的消費方式。
老詹分析說,一部分的原因或許在車企。由于價格調整,很多人從官方買回新車不久,車企就開始降價,這讓車主感到背刺。這讓市場開始選擇觀望,所以 0 公里車越來越難出手。
" 不是每輛車都能像過去那種好車那樣炒起來。"
但將車作為生產工具的群體沒有消失,由于有些城市 2024 年對網約車政策做了調整,只允許車齡一年內的車輛注冊營運,這讓 0 公里車一時間成了網約車司機們的搶手貨。
還有老外。
例如,廣州的二手車市場中有不少來自中亞、中東以及非洲國家的淘車客,他們大多手持訂單,會向車商提出收購里程少于 500 公里的新能源車。
老詹看來,以往賣二手車,兼顧生意之外,還可以和車主討論夢想之車、討論詩與遠方。但現在,這已經是一門單純的生意。
二、誰催生的產物?
走進 0 公里車的市場會發現,這些車不僅是銷售端的變通,也是汽車產業 " 隱性規則 " 的消化方式之一。
首先要消化首任車主的權益,因為和傳統能源的汽車相比,新能源車對首任車主身份敏感。
目前多數新能源品牌將終身三電質保、免費 OTA 升級等服務與首任車主綁定,一旦車輛過戶,相關權益自動終止。部分廠商甚至在購車合同中明確寫明:" 所有權變更即視為質保終止 "。
" 電池是新能源車的核心,一旦壞了,換一個要頂掉半輛車的錢。" 楊新威說。對二手買家來說,這種限制條款意味著高昂的潛在成本。
但針對首任車主的條款是:" 首任車主行駛享受終身質保,但里程每年不得超過 3 萬公里 "。一旦經由二手的方式買給了網約車司機,老詹說:" 你覺得哪個網約車司機一年只跑三萬?"
于是,在上述規則下,接盤的網約車司機自然也無法享有 " 首任車主權益 "。
車企與經銷商之間的 " 數字游戲 " 也在催生 0 公里車。
老詹說,那批讓他砸手里的 0 公里車,是一家 4S 店為沖量而上牌后處理的庫存,基本屬于絕對意義上的 "0 公里 "。
這在業內不是秘密 —— 部分車企會在一個考核周期臨近時下壓銷量指標,經銷商為保返點和優質車源,先用公司或個人的名義買下車輛,計入 " 銷量 " 后,再折價將車輛轉給二手車商,進行二次銷售。
對經銷商和二手車商來說,這個做法有共贏之處,甚至對車企而言也促成了銷量上揚。
曾登頂新能源車市場銷售榜的雷丁汽車就是例子。在財新此前采訪中,一位雷丁汽車前中層員工透露,2018 年,雷丁登頂細分領域第一寶座的最后一年,其真實銷量大約為 15 萬輛,但公開稱銷量為 28.7 萬輛,因此通過經銷商進貨成為車企與銷售的默契。
除了經銷商沖量,車企也需要清庫存。楊新威說,一些舊款車型或者滯銷配置,車企會以 7 折左右的價格批量出清。這類車看上去便宜,但存放時間過長可能帶來電池衰減或軟件版本滯后等問題。
老詹坦誠地說," 庫存了一年以上的車子,萬一有個閃失,沒人是贏家 "。這種博彩的思維,讓他在面對顧客詢問車子是否會出現故障等問題時,他會說:" 只要運氣不是太衰,肯定不會有問題的。"
貸款審批失敗、等待周期太長,消費者決定放棄訂單,車輛便由車商補款接手,再轉入市場。" 這樣的車,手續全,公里數少,也是 0 公里車。" 老詹說。
更隱秘的操作是,部分廠商甚至會將銷售激勵 " 延伸 " 到員工名下。
新能源車企的銷售工作人員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他所在的區域內,有時銷售人員可能會以個人名義購車,再將車輛返租給 4S 店當試駕車,使用一兩周后流入市場。這些車外觀看起來 " 全新 ",實際已完成短期使用,也被歸入 0 公里車的范疇。
在不同利益主體的推動下,這些車最終被貼上 "0 公里 " 的標簽,它們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車,也不是大眾認知的 " 用過的二手車 ",但填補了車市某個模糊、但真實存在的消費區間。
對車企來說,它們是銷量;對經銷商來說,是回款;對老詹,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生意。
三、對誰沖擊?
在老詹的記憶里,那 7 輛壓在手里的新能源車,起源于年前朋友打來的一通電話。
" 我們店得沖量,還有幾臺庫存。你幫我帶幾輛走?" 對方是他合作了快十年的經銷商老板,話不多,語氣里卻透著不置可否。
于是,7 輛連膜都沒撤掉的、真正意義上的 0 公里車便整齊地運進了老詹的展廳。他說,自己知道其中的 " 套路 ",但沒辦法," 不幫忙,以后如果有大生意怎么辦呢?"
在回答時代周報記者買車的用途時,來自尼日利亞的 Usman 說,自己是接到朋友請求,幫忙買 5 輛新能源車。細問之下,他狡黠笑稱,每輛車的利潤能有 2 萬元人民幣。
這類交易背后,是 0 公里車流向海外的又一條去路。2022 年前后,沉睡千年的古絲綢之路恢復往日繁華。大量新能源車從邊疆口岸,駛向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再轉向俄羅斯、中東或非洲。
老詹喜歡這些海外客戶。他們幾乎不在意車輛的登記狀態或是否是首任車主,更像在逛線下的 " 淘寶 "。只要車輛車況過得去、價格合理、手續順暢,老外們甚至都懶得砍價。
只是,這類生意并非人人都能做,也并非每輛車都能出口。有時候,0 公里車會被用作另一種 " 金融工具 "。楊新威說,在某種情況下,車只是個媒介," 重點是補貼。"
在一些城市,為了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會聯合推出 " 購車補貼 "。
" 只要在當地買一臺不超過 15 萬的新能源車,就能拿到 1.2 萬的國補,外加城市補貼的四五千。" 楊新威說," 你要是有關系,再加上報廢車補貼、特殊群體補貼,一臺車最多能‘薅’ 2 萬多。"
于是,"0 公里車 " 成為一個完美楔子 —— 只要走完上牌流程,再把車倒賣給外地車商或轉入二手市場,補貼照領、庫存清空、賬面漂亮。
" 說實話,車本身沒什么問題。" 但老詹早有預感,0 公里車存在必然會給市場帶來亂象。
例如原本定價 10 萬元的新車,一旦成了 0 公里車,平臺上 6 萬~8 萬元就能成交,正規渠道的新車銷售立刻受到沖擊。
" 其實就是卷。" 老詹說," 車企卷銷量、經銷商卷返點、我們這些車商卷利潤,到最后發現我們在一個莫比烏斯環上,誰也沒有跑得更快。"
價格戰從主機廠一路打到終端市場,再蔓延到主播直播間。在互聯網上,有主播公然售賣 " 廠家清倉 " 的 0 公里車起家,一臺車只抽一兩千元利潤。
而另一邊,傳統車企只能眼睜睜看著利潤越來越少。
6 月 10 日,《人民日報》點名批評新能源車行業的 " 數據崇拜 ",將矛頭直指那些過度依賴報表刺激、忽視產品體驗的車企。而乘聯會秘書長崔樹東則明確表示,0 公里車是經銷商的自救行為,是產銷目標過高、壓力層層傳導的結果。
老詹嘴上說著不想再碰 0 公里車,可手上卻還握著三輛沒賣出去的 0 公里新能源車。言盡于此,他指了指不遠處一間空蕩蕩的鋪面。
" 你看,那是我們這個市場新能源車做得最大的檔口,庫存上百輛,現在店都虧沒了,所以車應該是商品,而不是投機的工具。"
(文中人物老詹、楊新威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猛犸工作室 (ID:MENGMASHENDU),作者:傅一波,編輯: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