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寧:統計數據在傳播的時候,有的時候會帶來一些干擾。
我舉一個小例子:
全國居民人均肉類消費量,這個數字,會被很多媒體和自媒體高頻引用,因為在全球各國橫向對比的時候,這個數字,是衡量一個國家居民購買力和生活水平,很直觀的指標。
而我們的官方統計中,這個數字會顯得很低:
2024 年,不到 40 公斤。
于是橫向對比,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
我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甚至遠低于隔壁日韓。
但這事兒想想就不對勁,中國每年生豬出欄量在 7 億頭左右,豬肉的產量在 5700 萬噸左右。
也就是說僅僅豬肉一項,合到每個人頭上,就超過 40 公斤了。
問題出在哪?
統計口徑。
細看就會發現,我們的官方統計中,肉類只包括豬牛羊,甚至兔子。
我吐槽叫:這應該是全國居民人均哺乳動物肉類消費。
是的,消費占比極高的禽類,包括雞鴨鵝,都是單獨統計的。
消費占比同樣極高的水產品,(包括魚貝藻蛙等等)也是單獨統計的。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肉雞肉鴨淡水魚海水魚生產國。
但是沒算成肉。
數字還是對不上啊:
是的,在官方的消費統計口徑中,只統計了居民直接消費的肉類。
肉類加工品沒算;
農戶自養自殺的豬牛羊也沒算。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里有歷史統計慣性的原因,還有別的原因,不展開說了。
反正低調一點,也沒啥壞處。
但實在沒必要和國外的一些膨脹數據做對比:
畢竟有些國家的統計中,雞蛋海帶都算肉。
@Value_at_Risk:所以很多時候這些行業數據對投資干擾很大,比如經常能在賣方研報中看到,某某行業對標海外,中國的數據還很低,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其實和海外發達國家差不多了,國內增長空間沒了,只是統計數據口徑的問題帶來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