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谷 101
2025 年 6 月," 被哥大退學卻獲千萬美元融資 " 的神話席卷了硅谷風投圈—— "AI 作弊 " 公司 Cluely 僅成立 2 個月,就拿到了硅谷著名 VC 機構 a16z 的 1500 萬美元融資,估值迅速飆升到 1.2 億美元。
當被押注的 "AI 應用元年 " 正進入下半場,這篇文章就來總結 2025 上半年 AI 圈的投資情況,探討硅谷頂級基金的投資邏輯,以及 AI 創業的新趨勢。
01 "AI 作弊 " 公司 Cluely
Cluely 這輪融資在硅谷引發了軒然大波,是因為這款產品就是明明白白地教用戶如何在面試中作弊。
這家 AI 初創企業叫做 Cluely,公司創始人叫 Roy Lee,是一名韓裔學生,不久前因為上線了 AI 作弊軟件而被哥大開除。
但誰都沒想到,這么有爭議的一個年輕人,你說他沒有道德底線也好,說他是 " 營銷瘋子 " 也罷,他,真能融到資。
而這樣一個極具爭議的叛逆小伙,卻拿到了硅谷最主流基金的千萬級別 A 輪融資,這確實讓很多人不能理解,也讓許多每天勤勤懇懇加班加點的創業者們感到不公:這樣,也可以?
但話說回來,我們更關心的是這一事件背后的深層邏輯:2025 年已經過半,AI 應用并沒有如期大爆發,而去年聲稱 2025 年將是 "AI 應用元年 " 的投資人們是否開始著急焦慮、開始饑不擇食,只要項目能賺錢就追捧呢?風投 VC 基金們還在繼續入場嗎?
02 資金繼續涌入 AI 賽道
資金依然在涌入 AI 賽道,而且金額和規模都比之前更大。這背后的主要原因可能非常諷刺:錢太多了。
左側深紅色區域:2022 年第一季度至 2024 年第二季度,風投基金在 AI 領域的領投資金量;
右側淺粉色區域:2024 年中旬至 2025 年 6 月中旬的 AI 投資資金量。
可以看出,頭部基金從去年到今年開始大量入局,特別是軟銀和 Thrive。投了開頭這家 AI 作弊公司的基金 Lightspeed 和 a16z,也在布局相當規模的投資。
Jenny Xiao
Leonis Capital 合伙人、前 OpenAI 研究員:
如果你去看 2023 年 AI 的發展,當時的一個主流觀點認為 ChatGPT 可能不會火太久,MetaAI、xAI 及 Claude 推出的產品會超越或與 ChatGPT 持平。但出人意料的是,ChatGPT 的增長非常持續且迅速。察覺到這一苗頭后,Softbank 和 Thrive 等機構才加倍押注(double down on)OpenAI。
AI 時代的區別首先體現在 VC 投資資金規模大幅增加:五年、十年前,十億美元級別的 VC 基金非常少,但是現在體量達到十億甚至百億美元的基金,我也見過。這類基金只能投資 all or nothing(要么成功,要么失敗)的大型項目,它不能去投那種賣出來只有 2 億、3 億美元的項目,這樣的項目對很多大基金已經沒有吸引力了。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 VC 基金在種子輪就要求公司融資 5 個 million、10 個 million(五百萬到千萬美元),甚至更多。因為對它們來說,2 億或 3 億美元的收購價沒有任何吸引力,它們想要的是 200 億美元的結果,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基金在種子輪時,就大額投資明星團隊的原因。
03 回報率或被壓縮
當市場上錢太多時,VC 基金的投資回報率往往會被壓縮。我們的嘉賓 Jenny Xiao 把現在的這個時間點類比于 2020 年和 2021 年。
當時的投資熱點是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公司。當時的行業氛圍是:所有 SaaS 公司都在融資巨額資金,瘋狂招人、擴張業務,不斷推出新產品和功能。大量 VC 向 SaaS 領域投入重金,導致很多基金在 2021 年回報表現糟糕,甚至出現虧損。
我覺得 2024-2025 年會重演 2020 到 2021 年的情況,這對 VC 來說是種悲劇,對創業者卻是很好的環境,因為你很容易融到很多錢,特別是 AI 公司。
所以 AI 進展到 2025 年,我們看到一個很割裂的場景:年初時風投基金普遍看好 AI 應用在這一年爆發,但現實是,AI 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尚未出現——此前被外界看好的明星 AI 應用公司接連倒閉,或被科技大廠以極低價格收購。原因之一正是:開發應用的 AI 初創企業太容易被大模型公司的能力所吞噬。
如果底層技術無法構成差異化,又面臨大模型公司幾乎每周都在推出更新的殘酷競爭環境,那么創業團隊的護城河是什么呢?
這時候," 會營銷 "、" 執行力強 "、" 速度快 " 等創始團隊優勢,變成了 VC 會看中的特質。快速上線、迅猛營銷、引爆話題,就算公司倒閉了也是迅速倒閉,就算公司被低價收購或者是所謂的 " 人才收購 "(acquihire),也能讓基金們快速退出——這就是 AI 時代的投資新常態,和之前互聯網時代的玩法相比,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
VC 肯定都不希望看到人才收購,但現在大部分 VC 的想法是:有退出渠道,總比沒有強。與其讓公司長期沒有退出渠道,不如盡早通過人才收購變現,這樣 VC 可能拿回本金,甚至獲得兩倍、三倍的回報,這對很多風投來說都是不錯的收益。
因為現在 AI 時代,信息和底層技術發展太快了,公司能不能跑出來,頭兩三年就能看出來。這跟以前互聯網和移動時代完全不同——以前可能需要多次戰略調整(pivot)和很長時間,才能找到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product market fit)。但 AI 時代節奏快多了,頭兩三年就能判斷公司是否具備風投價值(venture backable),能否成為獨角獸或更大的公司。所以對 VC 來說,快速退出是個好結果,像 Character.AI 這類公司,兩三年就出結果,對投它們的 VC 來說算一種 " 福報 " 吧。
" 快 ",變成了 AI 時代創業的關鍵字——不僅是對 VC 基金們,而也針對創業團隊。大家已不再追求做大做強,成為下一個谷歌、臉書、蘋果了,而是花兩三年打造出幾億市值的 A 輪或 B 輪公司,被英偉達等科技大廠收購。團隊和投資人們都能開開心心度假休息了,這難道不好嗎?
說實話,我們硅谷 101 在過去一年節目中的采訪嘉賓,至少有好幾位都已經賣掉了公司,實現了財務自由。
04 " 勢能 " 成為新護城河
a16z 最近在 6 月 11 日發表了一篇博文,標題就叫做"In Consumer AI, Momentum Is the Moat"(消費者 AI 賽道,勢能就是護城河)。
它的技術可能很簡單,在 AI 開源社區里面就有好多團隊在做,但兩名瑞典創始人將 " 極簡的產品理念和快速迭代 " 這個信條實踐到極致:僅用一個周末完成核心功能,再用幾個周末打磨優化,快速上線后,用戶反饋驅動迭代。
而且 Lovable 特別會營銷,比如直播傳統設計師和自己用戶的對決,看用 Webflow 設計網頁快還是 Lovable 的 AI 設計 copilot 功能更快,全程直播計時,吸引了非常多觀看和參與。這樣的比賽和直播不斷讓人們親眼見證 AI 能帶來的顛覆和改變,更是在社區里形成各種宣傳和造勢。
Manus 在產品爆火之后,成功拿到硅谷頂級基金 Benchmark 領投的 7500 萬美元融資,估值達到近 5 億美元。
最后,對 AI 時代的投資人來說,或許能不能陪著初創公司走到 IPO 再退出已經不重要了,綁定周期也不用那么長。所以,投資能快速翻倍的公司,再到二級市場出手賣掉,聽起來是更可行的策略。
其實 AI 領域的 IPO 遙遙無期,至少大模型公司和 AI 應用公司的 IPO 是非常遙遙無期的。AI 的應用大多是在去年或前年才剛剛起步,這類企業距離 IPO 至少還有 10 年時間。而 AI 底層模型公司,像 xAI、OpenAI、Anthropic,其實沒有必要 IPO,因為私募市場的資金已經非常充裕。這些 AI 公司的 CEO 為什么要承受公開市場的監管壓力、股價波動,以及公眾市場的種種考驗呢?
所以很多 late stage(后期階段)科技公司都沒有 IPO 計劃,比如 Stripe 等,AI 公司就更不愿意上市了。因為一旦 IPO,公開市場會限制它在底層模型和技術上的投入。畢竟公開市場的投資者更關注如何削減成本、如何分紅,而非長期技術研發。
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如今非常活躍,VC 的退出路徑已從依賴公開市場轉向二級市場交易。因為 VC 以前沒有非常成熟的生態系統,作為私募市場投資者,它們的退出主要靠公開市場接盤。但現在就變成了有早期 VC、成長期 VC、成長股權投資(Growth Equity)VC、Secondaries(私募二級交易)VC 等各類私募市場主體,可以相互買賣 AI 公司及其股票。因此對于許多 AI 公司而言,上市(go public)沒有必要。
而這樣的變化,在 2025 年下半年還會繼續,那么在這個被預測的所謂 "AI 元年 " 中,到底有哪些真正好的 AI 產品能跑出來呢?我們拭目以待。